阿赖耶识 → 阿賴耶識

阿赖耶识 → 阿賴耶識
為梵語 alaya 之音譯。 唯識宗立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末那、 阿賴耶八識, 此即八識之一。 又作阿黎耶識、 阿梨耶識。 略稱賴耶。 舊譯作無沒識, 新譯作藏識。 或作第八識、 本識、 宅識、 無沒識。 意謂執持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坏。 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 含藏萬有, 故稱藏識。 又因其能含藏生起萬法的種子, 故亦稱種子識。 在‘三能變’中, 此稱為‘初能變識’。 《大乘廣五蘊論》稱: ‘阿賴耶識者, 謂能攝藏一切種子, 又攝藏我慢相故, 又能緣身為境界故。 又此亦名阿陀那識, 執持身故。’ 如論文所言, 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 生起萬法, 故稱之為宇宙人生本源。 阿賴耶識義譯為藏識。 藏有三義, 曰能藏、 所藏、 執藏。 能藏者, 此識贮藏萬法種子, 此識是能藏, 種子是所藏;所藏者, 種子起現行, 受七轉識熏習, 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 此時新種子是能藏, 此識是所藏;執藏者, 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 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 稱為執藏, 亦稱我愛執藏。 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 生起萬法, 此稱之為‘賴耶緣起’。 事實上, 所謂識者, 祗是一種功能。 此功能在潛伏狀態時, 不稱識而稱種子, 當種子發生作用, 生起‘現行’時, 不稱種子而稱識。 種子是潛在的功能, 識是此潛在功能發生作用的名稱。 種子生現行, 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 這在識變中稱為‘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 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 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 這在識變中稱為‘果能變’。 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別相狀, 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 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 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 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 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 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 就是阿賴耶緣起。
* * *
◆梵語阿賴耶, 華言藏識。 謂此識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 即第八識也。 ◆梵語阿賴耶, 華言藏識。 以其無法不含, 無事不攝故也。 此識染淨同源, 生滅和合, 而具有四分, 如摩尼珠, 體本清淨。 又如明鏡, 能含萬像。 若以染分言之, 無明依之而起, 結業由之而生, 具足煩惱塵勞, 變現根身世界, 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 若以淨體言之, 即本覺心源, 離念清淨,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也。 (四分者, 一、 相分, 即形相。 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 相狀, 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 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也。 二、 見分。 見, 即照了之義。 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 及解了諸法義理, 如鏡中之明, 能照萬像也。 三、 自證分。 自證所具之法, 謂此識能持見分、 相分, 親證無礙, 如鏡之圓體, 能持其明, 能含眾像也。 四、 證自證分。 證, 即能證之體。 自證, 即所具之法, 能持前自證分、 見分、 相分, 皆不離此分, 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背也。 梵語摩尼, 華言離垢。 根身者, 即眼等諸根也。 ) ◆梵語阿賴耶, 華言藏識。 此識染淨同源, 生滅和合, 而具有四分。 如摩尼珠, 體本清淨; 又如明鏡, 能含萬像。 若以染分言之, 無明依之而起, 結業由此而生, 具足煩惱塵勞, 變現根身世界, 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 若以淨體言之, 即本覺心源, 離念清淨, 等虛空界, 即後之菴摩羅識是也。 無法不含, 無事不攝, 是名藏識。 若轉此識, 即成佛果。 (四分者, 一相分, 相即形相, 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 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 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也。 二見分, 見即照了之義。 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 及解了諸法義理; 如鏡中之明, 能照萬像也。 三自證分, 自證取具之法, 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 親證無礙, 如鏡之圓體, 能持其明, 能含眾像也。 四證自證分, 證即能證之體, 自證即所具之法。 能持前自證分, 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 是第八識本體, 如鏡之背也。 梵語摩尼, 華言離垢。 根身者, 眼等諸根色身也。 )
* * *
八識中之第八識, 由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生。 參考阿賴耶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2013.

Игры ⚽ Нужно сделать НИР?

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

Direct link
Do a right-click on the link above
and select “Copy Link”